中国式趋同模式得到由衷认同
5月22日至26日,由中国财政部和中国外交部主办,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AFDC)承办的“会计改革与开放”培训班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行,来自亚太地区共10个经济体的39名官员、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参加了培训。
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出席本次培训并做开幕致辞。他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坚持推行会计改革与开放政策的一贯态度,以及加紧与国际会计组织合作,完善全球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本道路。如火如荼的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问题,水到渠成地成为本次研讨会的讨论焦点。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呼唤共同的商专业语言。对此,所有代表都采取了一致认同的态度。但在会计准则趋同的道路和方式上,各经济体代表各抒己见,讨论热烈。马来西亚代表阐述的趋同模式是:本国会计准则在一段时期内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最后达到在一国内采用国际标准的趋同模式。对于这种缓步行进的方法,越南代表在讨论中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可以直接采用国际准则,废旧立新,一步到位。他认为,这样既可以加快趋同过程,也可降低自行制定准则的高昂成本。
刘玉廷司长以中国式趋同对讨论予以回应。他阐述了王军副部长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出的中国式趋同的论述。并指出,趋同过程不应是拟采用国际准则的国家单方面改变自己的制度和规范的过程,也应包括国际准则顺应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独特性而进行的灵活调整。事实上,中国财政部一直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中国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既具有适时和先进性,又在转型经济和发展中国家中具有开拓和代表性意义。今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不断对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在趋同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示欢迎和赞赏,并邀请中国政府派出相关人员进入理事会工作。
中国作为会计准则建设与国际趋同方面的成功典范,通过实际行动向区域内其他经济体表明:趋同不是等同,而是一个渐进的、互相靠拢的过程。趋同的目标是寻找恰当的方法,共同构建全球高质量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因而,趋同一定是为寻求更恰当处理方法而进行的双边甚至多边互动过程。既要靠拢通行规则,又要承认特殊情况。简单的照章执行或者单边靠拢,都不是正确而有效的手段。趋同是一个“化”的过程,“化”不是直译拷贝,“化”不是削足适履,“化”倾向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式趋同道路引起了众多与会代表由衷的羡慕。泰国、印尼等国的代表均认为,结合本国国情,实施渐进式的改革,无疑是一条更适合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改革道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及会计领域的研究在世界上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不少代表感叹,要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充分认同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特点和做法,并使国际准则能灵活适应这些特点的要求,在发展中国家中,也许只有中国才能做得到。
越南财政部国际合作司处长Vu Chi Long就会计准则趋同模式提出不同观点
中国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回答越南代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