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DI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AFDI动态
信贷超常规增长:原因、影响与政策应对
一季度各统计数据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货币和信贷增速明显加快。一季度的信贷增量达到4.58万亿元,完成全年新增投放量底线(5万亿元)的90%以上。如何看待当前信贷投放的超常规投放?我们做了如下分析,供参考。
一、一季度信贷投放情况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5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5.51%。一季度前三个月,新增贷款分别达到1.62万亿元、1.07万亿元和1.89万亿元。一季度的信贷增量达到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完成全年新增投放量底线(5万亿元)的90%以上。
从部门结构和期限结构分析,一季度居民贷款增加422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它部门贷款增加4.16万亿元,同比多增3.0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71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8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48万亿元。一季度,居民新增贷款占9.22%。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中的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占总贷款规模的69%?;∩枋┙ㄉ韬偷胤秸谧势教ㄎ闪舜罅啃糯式?,此类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接近70%。
银监会认为,一季度新增贷款超常规增长的同时,也保持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的“双降”(一季度全国不良贷款率比去年年底下降了0.3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额比去年下降了107.7亿元)。因此,虽然信贷增速较快,但总体而言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在信贷发放已经完成全年目标90%的情况下,如何在信贷持续增长和风险控制方面寻找平衡,成为有待决策的难题。央行表示将继续执行宽松的信贷政策,“央行不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进行规??刂?,但希望2009年后三个季度银行贷款投放更趋平稳理性?!?BR> 二、信贷超常规增长的原因
“以量补价”策略、突击投放、与政策“赛跑”、地方政府劝诱成为一季度信贷超常规增长的主要诱因。
(一)“以量补价”策略
央行连续调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以来,银行的息差收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成为银行实现利润增长的主要途径,银行内部有强烈的放贷冲动。因此,各商业银行采取“以量补价”的策略,用规模增长应对息差收窄,以维持盈利水平。
(二)贷款手续时滞
有专家认为,去年11月以来信贷规模的超常规增长,部分原因是之前被压抑的贷款意愿和能力的释放。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一季度信贷之所以增长迅猛,部分原因是一些项目的前期准备,包括环评报告、可研报告和土地规划等前期手续于去年完成,已经过银行业的评估,年后一季度出现了集中投放。
(三)预期因素
出于对未来政策的预防性考虑,银行在年初往往尽量做大贷款投放规模。若盈利预期不乐观,可能刺激银行为实现全年利润目标而在季末储备一些贷款项目储备。
此外,一些企业和银行担心过快的贷款投放,会导致监管当局重新实施窗口指导,恢复此前的规模和节奏管控,因此通过做大票据贴现和虚增贷款规模的方式,与政策抢时间,提前把本该分数年投放的贷款一步到位。而这些信贷资金并未投向实体经济,以企业存款的形式循环到银行,或者进入银行的中间业务领域。有的企业在取得贷款后,“钱还趴在企业的账面上,并未投入实际的实体经济”,同期企业活期存款却在增加。
(四)地方政府劝诱
地方政府对当地分支行的“劝诱”也是商行突击发放贷款的重要原因。受外需不振的冲击,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配合中央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各地方政府需配套跟进重大项目的资金投入,银行贷款是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鼓励本地银行业分支机构增加贷款投放的考核指标,如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市场份额等,定期通报,表现突出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随着新一轮投资计划的出台,一些大工程、大项目进入集中建设的高峰期,地方政府及其投融资平台承担的信用风险也在急速攀升。一些地方债的零成交和破发可能是各投资机构对其累积的信用风险未能得到合理补偿的一种市场反应。
(五)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增幅较快
根据统计部门近期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出现降幅明显收窄的迹象,企业家信心回升;3月PMI指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52.4,连续4个月回升。有专家表示,随着经济走势良好,实体经济对信贷需求也在增长,尤其是技术需求较高的制造业企业,其信贷需求增长相对更快。
另外,银行创新类贷款产品,如并购贷款、过桥贷款等相继放松,也增加了一定的贷款增量。
三、影响与挑战
信贷的超常增长,对市场而言,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在全球商业银行普遍惜贷的情况下,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十分高涨,这对经济的稳定和复苏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目前的货币和信贷增长幅度已经远远超过早先政府设定的目标,3月M2的增长已经高于17%目标8.5个百分点,今年后三个季度的信贷增长即使只在一季度水平上翻一番,也有可能超过9万亿元,这无疑将加深市场对贷款结构不合理、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及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担忧。
(一)积极意义
从信贷数据来看,配合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持续放大,今年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其次,信贷的加速增长也开始转化为货币供应量的上升。近期M1和M2的增速都有所回升,说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为经济的逐步恢复和扩张性政策的执行提供良好的流动性支持。
国内信贷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大约有1-3个季度的滞后期。目前我国信贷已经连续五个月保持高速增长,这将对投资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进而对GDP增长产生推动作用。预计从二季度开始,投资将在资金推动下出现大幅增长,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一季度天量信贷积聚的风险,是对股改后银行内控体系的严峻考验。刘明康表示,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快速扩张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管理弱化和不审慎行为,积聚了新的风险,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隐性担保的贷款风险凸显,贷款挪用风险增加,值得高度关注。
(1)可能导致不良贷款大幅攀升,造成银行业的不稳健
国际清算银行相关的研究报告表明,信贷的快速扩张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因素之一,并最终导致银行业的不稳健。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如日本),银行业?;闹饕蛑痪褪切糯焖倮┱藕笞什鄹衽菽钠泼?。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验证了这一观点。例如97年的泰国,其信贷资产的急剧膨胀与收缩是导致银行危机的重要原因。
银行不良资产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将会改变银行体系的市场行为,降低和扭曲市场上金融商品对各类信息的反应,破坏各项宏观调控目标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使得央行的调控难度加大。
(2)部分贷款项目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警惕贷款挪用风险。这轮信贷超常投放过程中,流动资金贷款挪用、贷款挪用于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现象时有发生;挪用银行贷款办理信用证、将贷款用于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等行为亦非鲜见。
(3)信贷投放结构不合理
从贷款结构分析:其一,票据融资比例较高。一季度前三个月新增贷款中,票据所占比例分别为38%、47%和22%;其二,大部分的信贷还是中长期贷款,其中50%集中在交通运输、水利和电力等项目上,贷款回收期一般较长。其三,中小企业、部分民生项目与“三农”项目的贷款增幅相对不足,而这类项目往往对扩内需、保就业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这种信贷投放结构的不合理削弱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会影响经济复苏后经济发展的质量。
(4)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预期增强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5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5.51%。远高于货币投放增速17%的调控目标,可能影响到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强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预期。长期来看,如果实体经济需求不振,将难以消化M2和信贷的快速增长,有可能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上升,产生新的资产泡沫。
一般来说,M1见底后六个月左右,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将触底反弹,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反弹会更晚一些。因此,CPI有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见底。如果货币和信贷继续超常增长,下半年通货膨胀的风险将上升。
(5)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用力不均
最新数据显示,货币政策的力度已经明显超过了亚洲金融?;蟮乃?,如M2和信贷的增长幅度;相比之下,财政政策的力度与上次基本持平,今年预算中3%的赤字与亚洲金融?;笞罡叩?.6%相差不大。过分依赖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有可能加重银行的负担。从某种程度上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大量不良贷款集中爆发,推动了银行的改制和上市;在这次全球性的?;校性谖榷ň迷龀ぶ械淖饔糜肷洗卫嗨?,是对此前的银行改革成果的一次严峻考验。
由于流动性增加等信用扩张工具本身在促进经济增长与防止通货膨胀两大政策目标之间具有不可调和性,因此,适当的、有节奏的信贷投放应是保证宏观经济稳定的应有之义。经济下行时期,应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6)对财政的影响
一方面,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贷款损失增加,使得银行可征税的收入减少,银行税收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在“预算软约束”的机制下,银行直接债务和不良贷款的增加,财政部门往往是最终的责任人,将不得不承?!靶糯式鸩普钡某杀?。
四、信贷投放前瞻
信贷机制具有内在不稳定性,非理性信贷扩张可能导致金融?;?。例如,米尔(Mill)认为经济上升时期,容易导致信贷的扩张。价格的上升会使投机者产生过度的信心,投资于易产生泡沫的行业,价格因此会进一步上升,远远超过基础水平,这时泡沫可能破裂,产生金融恐慌。西蒙斯(Simons)认为,信贷扩张所导致的恐慌会引起信贷的反方向运动。信贷收缩不会像扩张一样自动终止,没有政府的干预,紧缩会无限制地进行下去。
对于货币信贷的这种膨胀,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认为,将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对于信贷超常规投放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考虑到经济回稳、项目储备减少和政府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年内信贷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但仍会保持较快增速。有专家预计,随着中国经济逐步回升,中长期项目贷款比重会逐步下降,而制造业等其他行业会有所上升。因此,未来几个季度的贷款增量会明显低于一季度,未来每月1万亿元以上信贷投放的规模不会持续,全年新增贷款总量可能会突破8万亿元。
五、对策建议
1、财政、央行与银监会的沟通协调机制化、日?;?BR> 在国务院领导下,考虑建立由财政部、人民银行、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部门成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作为金融监管方面的统一协调机构,主要职责是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制定协调有力的金融监管规则,协调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之间的交叉事务。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政策协调会,发挥政策的合力。
2、完善信贷预警系统,强化审慎监管
金融机构自身应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要求,围绕“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完善现有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与预警系统,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采取补救措施。
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核心任务是对行业信贷风险、区域信贷风险、客户信贷风险、产品信贷风险进行全方位的预警分析。明确预警监控的内容、指标、手段、责任及处罚措施。建立完整和持续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确定可执行的风险预警监控方案,增强信贷风险预警监控工作在高管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加强审计监督工作。
3、加大对违规信贷的查处力度
加强对资金使用范围的监督与跟踪,严控资金流向,防范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强化对新增贷款三阶段(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检查工作,加大对违规信贷的查处力度。严格防范一些票据贴现过程中的违规操作。比如,严格审查票据贴现是否具有真实的交易背景,防范虚假票据,同时警惕票据贴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外勾结,甚至隐藏的案件。
通过对监管对象的劝导和实施强制监管措施,防止监管对象的风险扩大和恶化。
4、推行“外松内紧”的信贷政策,加强信贷政策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
要把握好节奏、力度和时机,对下一阶段信贷政策进行微调。应适当调整信贷结构,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通过窗口指导等手段引导信贷的结构性调整,切实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应严格限制对政策限制发展项目的信贷投放,必要时应考虑信贷的总额控制。
增加公开市场操作的操作频率,适当回收流动性。适当调整利率体系,形成较为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信贷政策的实行应与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的调整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对央行而言,坚持“审慎”原则,掌握节奏,把握力度,均衡流量,把握好币值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平衡。
5、加快推进配套的体制改革
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商业银行制度,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权责清晰的授权制度和完善的内控制度。引导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及信用文化,是风险监管的重要方面。健康的信用文化可以有效约束信贷管理人员的行为,保证信用风险管理的连续性,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则是建设信用文化的基石。同时,应加强市场力量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组建存款保险机构。
加快基础工业产品等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加快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