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外汇储备库:进展、未来与中国的政策
5月3日,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各方就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的规模及份额分配、出资结构、贷款额度、决策机制、经济监测机制等主要要素达成共识,储备库将于今年年底前成立并开始运行。储备库主要要素和开始运行时间的确定,标志着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取得了重大实质性进展。同时,中国出资384亿美元,与日本并列成为东亚外汇储备库的最大“股东”。东亚货币合作新进展、外汇储备库的未来发展趋势和中国的作用等受到广泛关注。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实质进展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强传染性、?;仍迫狈Α⒆詈蠊蚀钊瞬涣投枪冶旧淼拇嗳跣缘?,使得东亚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东亚金融?;螅枪疑羁烫寤岬角蚧醣液献鞯闹匾院捅匾?。2000年5月,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东盟国家和中、日、韩三方就双边货币合作达成共识并签署清迈倡议,亚洲货币合作启动。2005年5月,10+3财长会就强化清迈倡议达成共识,清迈倡议承诺的资金额度扩大一倍,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性贷款比例从90%下调为80%。
虽然,清迈倡议机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相关各方认为该机制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较为松散、不容易形成整体效应。这个问题由中国总理温家宝在2003年10+3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但直到2006年5月,财长会才决定成立清迈倡议工作组,研究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具体形式。
清迈倡议机制的重大进展是在2007年5月的10+3财长会?;嵋榫龆ǔ闪⒉扇∽晕夜芾淼那蛲饣愦⒈缚庾魑迓醭槎啾呋木咛逍问?,各成员国央行分别划定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建立规模为8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该储备库的基金用于?;跫露猿稍惫亩唐诹鞫灾С?。
2009年2月,在全球金融?;僚暗奶跫?,10+3财长会公布了《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规划中的储备库的资金规模提高至1200亿美元,并提议建立独立的区域监测实体。但是,清迈倡议多边化的诸多计划在此时仍然是停留在政治协商和技术讨论之中。直至2009年5月,10+3各方对储备库的所有要素达成共识,并确定储备库开始运行的时间,清迈倡议多边化才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实质性进展。
二、区域外汇储备库的重大意义
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其一,储备库建立是东亚财金合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东亚地区的经济与金融合作,为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奠定良好的区域环境。此前,由于东亚地区悬殊的经济周期、经济结构、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尤其是货币合作)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了区域内部的贸易、投资和资本流动,进而影响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其二,储备库的建立和运行有利于维护东亚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储备库将着力解决区域内的短期流动性短缺问题,防范成员国在?;杏捎诹鞫钥萁叨萑刖?,以有效提高东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其三,储备库将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储备库将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弥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论坛等在东亚地区关于?;ぞ⒎婪逗途戎确矫娴牟蛔?,并部分缓解国际货币体系制度性缺陷对东亚经济的冲击。
三、区域外汇储备库的未来
东亚货币合作由浅入深、由松散到紧密,区域外汇储备库将 “原先松散的双边援助体系提升为较为紧密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标志着东亚地区财金合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储备库是清迈倡议多边化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其作用和发展是广受关注的问题。
1、有效性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运行看,其对金融风险的警示、对金融?;姆婪逗投越鹑谖;木戎蔚确矫娲嬖谘现氐牟蛔悖峭饣愦⒈缚馐欠衲芄淮丛煨碌钠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并应对金融?;匀皇且桓鑫侍?。其二,清迈倡议下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自2000年签署以来,从未使用过。2008年,越南、韩国等遭遇严重国际收支波动时,在积极需求外部帮助的时候却没有将一部分注意力分散至清迈倡议下的货币互换协议,因此清迈倡议对危机应对的有效性有待验证。另外,储备库资金的运作机制直接影响储备库的效率和有效性。目前,虽然对储备库的规模、份额分配、出资结构、决策机制和贷款额度等取得了共识,但是储备库实际运行将遇到的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储备库和相关各国需要对此进行有效协调。比如,这个储备库在非?;锥问怯筛鞴胄泄芾砀髯缘耐饣愦⒈?,但一旦发生金融?;?,资金从哪个国家来或者将分散帐户变成统一帐户等都是重大的技术问题。最后,与储备库配套的区域经济监测机构,其监测预警能力将直接决定储备库防范?;哪芰臀;Χ缘挠行?。
2、治理结构
外汇储备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个外汇储备基金,或者是颇具雏形的东亚货币基金,那么由谁来管理1200亿美元的资产。非?;笔怯筛鞴胄泄芾?,但是到危机时刻储备库如何实现有效管理,这就需要设计一套合理的治理结构。从储备库的出资比例看,中国和日本各占34%,东盟占20%,韩国占16%。如果参照IMF的章程,重大事件需要绝对多数(85%)赞成,那么四个出资人都具有否决权,储备库最合理的决策机制是协商一致原则。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体现平等参与、循序渐进、求同存异、协商一致和共赢发展的东亚合作模式,但是以是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另外,在管理层面,由于中日出资比例最大,理应由中日出任储备库管理层的最高管理职务,但是中日如何协调人选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蛘?,可以由四个出资人轮流“执政”甚至可以外聘总裁,但是中日两国可能不会放弃这个职位。最后,为了提高储备库的救援有效性和治理水平,可能需要设立一个秘书处。秘书处地址选择可能又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中国可能倾向从北京、上海和香港中选择一个,日本可能希望是东京,韩国建议首尔,东盟希望是雅加达或新加坡,而亚洲开发银行可能建议在马尼拉。但是,这个储备库只有在金融?;笨滩欧⒒幼饔?,设立一个常设的秘书处是否浪费也是一个问题。
3、贷款条件性
在东亚金融?;诩?,IMF苛刻的贷款条件性不仅使得东亚国家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刻,加重了经济萎缩的程度,而且还带来了新的脆弱性,比如韩国银行业开放导致韩国银行体系一定程度上的“空心化”,即被外资银行所控制。IMF贷款条件性是东亚建立自救机制的重要诱因,但是目前清迈倡议双边互换协议中,80%的资金是与IMF的条件性贷款相配套,即危机国家能自由使用的资金为互换协议资金规模的20%。放宽储备库的贷款条件性可能是提高其?;Χ杂行缘闹匾换?,但是贷款条件性放宽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储备库必须在放宽贷款标准和金融风险管理取得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4、排他性
东亚外汇储备库是基于10+3的框架,是东北亚和东南亚的货币合作,这就涉及到储备库的“界限”问题。比如,在金融危机应对中,东亚储备库被证明是有效的应对机制,那么该机制是否同意吸收10+3之外的亚洲经济体甚至是泛亚地区的经济体参加,比如印度、巴基斯坦、中亚国家,甚至澳大利亚。如果允许其他经济体参加,那么投票权和治理结构如何调整,是否采取和亚洲开发银行相类似的方法,采取区内和区外分别对待的方式,还是一视同仁。另外,在亚洲其他国家发生金融?;热缇哂邢低持匾缘木锰濞D―印度,东亚外汇储备库是否可能救助这些经济体,或者任由这些经济体的金融?;僚奥印?BR> 5、未来发展
东亚外汇储备库的未来发展是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储备库在实现多边化的同时,是否意味着机构化和机制化的开始,即储备库将设立常设机构并采取机制化运行。二是各国独立管理的外汇储备最终是否会演化成为集中管理的统一帐户,这个步骤被认为是储备库向亚洲货币基金转化的重点。三是储备库是否会演化成为亚洲货币基金,这需要成立一个独立的机构统一管理、运作和使用这些外汇资产,同时形成区域性的?;Χ曰坪突?。
四、中国的政策选择
作为东亚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在东亚财金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实质性作用,是地区经济合作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东亚金融?;?,中国和东亚国家相互合作,共同推进了清迈倡议的建立,以及以清迈倡议多边化、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财金合作。在东亚区域财金合作方面,中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百年一遇的金融?;?,中国在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设上需要审时度势,制定相关策略,采取相应政策,以实现东亚财金合作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相统一。
其一,中国应该与日本分享主导权。由于出资规模相同,中国和日本在储备库机制中享受同样的投票权,对储备库机制的决策具有同等的决定权。但是,由于人才储备、前期研究、国际经验等方面的差距,中国在对储备库机制的影响力上离期望值还有差距,尤其是在高级和中级管理层安排上,中国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适当安排。因此,在储备库的决策和管理上,中国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才能起到主导作用。
其二,中国应该积极主动甚至主导储备库机制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比如可以积极争取将储备库秘书处建在中国。在储备库规章和制度建设上,中国可以提出强化对资本流动、区域金融监管、储备库风险管理、贷款条件、与IMF贷款挂钩比例、区域内外、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等相关制度安排。
其三,中国需要尽早就人事和研究等做出考虑与安排。由于储备库今年年底就要成立并开始运行,因此到年底之前的这段时期是储备库相关各方对储备库运行机制作出详细安排的讨论阶段。中国需要安排相关的人员专司此事,而且这些人员需要具有梯队和职责分工,比如应该由具有丰富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高级官员领衔,带领一个具有外事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团队。
最后,中国需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10+3研究工作组的研究活动关注度还要加强。目前的形势下,10+3研究组的研究可能和储备库的建立、运行和管理直接相关,中国需要深入参与并独立开展相关研究。2009年确定的两个研究题目本身对中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东亚地区本币贸易结算的推进策略,二是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