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DI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AFDI动态
东亚共同体与亚太共同体的比较分析
东亚共同体与亚太共同体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亚太区域合作机制,其覆盖地域、侧重方向、现实作用和未来远景存在较大差异,现综述如下,供参考。
一、概念异同
1、概念提出
东亚共同体:最早由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1990年,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东亚经济集团”倡议,建立“东盟+中日韩”贸易集团,应对欧洲和北美集团化挑战。2002年到2004年,日本多次以“日本-东盟自贸区”、“东亚共同体构想”、“东亚一体化进程”、“东亚共同体核心国”等不同形式的概念推介东亚共同体构想。
亚太共同体:2008年6月4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提出,亚太国家有必要参考欧盟建立一个“亚太共同体”的区域机构。同年6月11日,他在日本东京重申了这一主张,建议美、日、中、印、澳等亚太主要国家向欧洲学习,成立一个安保合作机构。他希望,“亚太共同体”能在2020年之前创立,以利成员国在政治、安保、经济等领域进行协商与合作。
2、覆盖地域
东亚共同体:日本新政府并没有对“东亚共同体”的外延做出明确界定。东盟和中日韩(10+3)的基本框架经过多年的理论构建已经得到相关国家的认同,是否将澳、新、印吸纳进来,虽未完全确定,但有极大可能。而对于美国,日本政府表现出来的是含混态度,既不明确反对,也不明确赞同。
亚太共同体:陆克文明确表示,“亚太共同体”应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也包括东盟和中日韩,并认为这样一个新的区域实体将让区域内各国就未来面临的安全、经济和政治挑战进行广泛合作。
可见,两个构想在地域涵盖方面最大的不同是:陆克文的亚太共同体明确包含美国,鸠山由纪夫的东亚共同体则没有明确谈及美国的角色问题。此外,前者以美、中、日、印度、印尼和俄罗斯六国为核心成员,而后者则以中日韩为核心成员国,以10+3为主要架构。
3、共同货币
东亚共同体:日本在一开始就瞄准欧盟和欧元的模式,表示将引入共同货币。鸠山新政府认为,东亚地区有必要创建“亚洲共同货币”,并将其作为东亚共同体的支柱。这种共同货币应该是由日元、人民币等亚洲主要货币加上美元和欧元混合而成的合成货币。为此,日本在构建总值1200亿美元的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库时也表现较为积极。该储备库有望于近期正式建成。
亚太共同体:陆克文并未主张采用区域共同货币,也没有类似的设想,更未有推动区域金融体系交流的具体措施出台。
4、侧重点
东亚共同体:该构想可以看作是受欧盟或北美自贸区的启示而做出的相应规划,经济合作被摆在首要位置,即它的建立是为了应对欧洲及北美地区经济集团化的挑战,因此具有明显的经济共同体的特征和诉求。
亚太共同体:根据陆克文的构想,该共同体可以看作是在既有的东盟框架基础上建立的,目的在于应对现实与未来的威胁,促进成员国在政治、安保及经济方面的沟通交流,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二、意义、作用及可实现性评价
1、意义
东亚共同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东亚共同体将通过多边、多机制、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地区经济集团,提升经济竞争力,与欧盟、北美自贸区共同构筑引领世界经济三个增长极,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并以经济为先导,推动本地区各国间的全面合作,弱化冲突,消除对立,扩大共同利益面,保持稳定发展。
亚太共同体:随着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重点逐步移向亚太,该区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性问题,气候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能源危机、地区安全、文化融合成为共同面对的挑战。区域内各国特别是大国间的合作将深刻地影响该地区的未来发展进程。亚太共同体如果建立,将从多边合作角度入手,针对“市场缺陷、无效规则、国际机制框架缺失”这一系列全球挑战的根源,摈弃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在亚太主要国家间“达成一种强调合作的解决方案”。
2、现实作用
东亚共同体:在稳定地区经济、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共同市场、实现区域内资源的高效配置方面,东亚共同体将发挥非常积极的现实作用,从长远来看,东亚自贸区及共同货币将帮助亚洲在恢复经济的同时,实现均衡发展,有利于各国人员的流动和社会文化的融合。
亚太共同体:亚太国家如果就该地区所面临的挑战做出相近的界定和认识,就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气候变化、能源与粮食安全、疫情等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开展多边合作,并建立广泛的对话机制,那么对于该地区的稳定将具有较强的现实作用,也有利于防范恐怖主义渗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海盗侵扰。
3、可实现性及共融性
东亚共同体:东亚共同体被普遍定义为一个长远目标,但是它以务实、包容和分层渐进的推动方式,不断实现着阶段性目标,无论是在对话平台构筑、多种机制并存运作还是自贸区建设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金融?;呱亩峭獯⒖飧潜曛咀哦蔷煤献饕丫用骋紫蚪鹑诜矫嫜诱?。因此,东亚共同体在经济一体化方面正在稳步推进。
亚太共同体:在地区挑战及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亚太地区尚未形成一个广泛性的多边安全协调和对话机制。虽然在基本框架、具体内涵方面仍未有明确定义,但是作为一个松散的多边对话机制,亚太共同体仍然具有较大的可实现性。原因如下:一是它在政治策略方面的非严格约束性,不会对参与国造成过大压力;二是在澳的极力推动下,东亚各国均表现出较为开放的态度,该共同体在安全合作领域也符合各国的基本利益;三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拥有战略利益和绝对优势的主导权,并与东盟多个国家以及澳、新、日、韩建有军事同盟关系,在其响应及号召下,亚太地区的多数国家均会加入。因此,若从安全对话及协商角度而言,亚太共同体不难实现。
共融性:两个共同体构想在角色定位、涵盖内容、侧重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即使在现实作用和远景规划方面有重叠之处,也非完全排它性,故能共融并存。实际上,亚太地区的主要国家都表示,将以开放的态度欢迎多种机制和框架结构的区域合作组织出现。
三、几点看法
1、主要发起方的政治经济考虑
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最初由日本提出,从表面上看似乎完全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即应对欧洲和美洲经济集团化挑战。实际上,日本一是想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先行一步,占据主动,发挥引领作用,削弱中国影响力;二是利用东亚共同体的集团优势发展壮大自身力量,寻求与美国平等对话的政治权利,实现其作为世界大国的政治理想;三是在军事安全上维持美日同盟,而在经济领域开拓东亚经济圏,同时保持在东西方世界的影响力,实现政治、经济、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澳大利亚:澳在文化、社会形态和制度上对西方国家有较强的认同感,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缘位置,与亚洲国家的相互依存度和互补性远超美国和欧洲国家,中日分别为澳第一和第二贸易伙伴国。美国经济衰退带来的输出性通货膨胀令澳亦不能幸免。数据显示,澳正在经历着16年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上的唯一亮点则来自于对亚洲(中、日)资源出口带来的巨额顺差。亚太共同体充分体现了陆克文政府对亚洲地区的重视,也是其经济务实态度的表现,即通过地区间合作,创立新的国家间合作模式,应对可能的经济衰退、能源价格上涨以及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在政治层面上,澳意识到,仅仅依靠美澳同盟,无法在安全、反恐、地区稳定方面获得亚洲更多国家的支持。为实现地区强国的愿望,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澳必须依托亚洲构筑新的政治、安全、经济全方位对话平台,在北美和亚洲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从而提升自身影响力,避免在全球新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调整中被弱化、边缘化。
东盟:对东盟来说,如何“以小博大”,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既是现实问题,也是长期面临的挑战。推进东亚合作、依托集团力量、捆绑经济利益、实现本国繁荣稳定发展已经在东盟内部形成共识。实际上,召开东亚峰会最早即由马来西亚提出。然而基于自身经济总量、发展程度、综合实力等现实因素考虑,东盟一方面继续建设开放性的地区合作机制,另一方面也对在未来地区合作中的地位表现出担心。泰国总理阿披实表示,澳大利亚和日本(关于共同体)的提议是对东盟的“考验”,东盟必须在加入更大的共同体之前加强自身整合。新加坡前任总理李光耀在10月29日访美时更指出应将“美国纳入东亚共同体”,以保持中日美三方的平衡。这表明,东盟无论对东亚共同体还是亚太共同体都心存疑虑,担心自身在未来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中被弱化或控制。因此,在强化内部整体性合作的同时,东盟不排除将更多的实力国家引入未来的地区合作机制,通过大国间的力量平衡来拓展自身政治、经济和安全空间。
2、两个共同体对中国的意义
东亚共同体:东亚经济一体化在实质上已经取得部分阶段性成果。通过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中国既促进了出口贸易,又带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同时扩大了区域影响力,提升了国际地位。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从长远来看对中国是有利的,实际上中国已经明确了以10+1为基础,以10+3为主渠道,以东亚峰会为战略对话平台的共同体建设构想。不过,在未来共同体框架里,中日如何协调、中日韩三国间及与东盟的关系定位、共同货币引入等问题对中国仍将具有挑战性。
亚太共同体:对中国而言,亚太共同体所提供的地区安全与政治磋商机制将有助于加强与亚太国家的政治、安全合作及文化交流,也有利于稳定周边环境,符合国家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战略。但是,澳明确表示将把台湾地区纳入亚太共同体,并将台海问题与朝鲜半岛问题并列,作为亚太地区所面临的安全挑战。我们不能允许这种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的做法,更不允许任何国家和组织干涉我国内政。
3、中国应该发挥的作用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大国,无论从经济总量、增速还是综合国力来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亚太地区建立任何一个多边性政治、经济或安全框架都必须将中国因素充分考虑在内,中国的态度往往决定了该框架能否实现或以何种方式发展演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一是应以开放态度参与国际区域合作,保持与相关国家的接触,在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层跻身国际前沿;二是应以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发挥自身影响力,带动多边区域合作的平稳有序发展;三是应及时主动调整与地区国家及组织的关系,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开拓并巩固国家战略利益。
4、中国必须及时制定相应的国际区域合作战略构想
亚太地区作为新世纪全球战略重心,承载了41亿人口、全球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50%以上的贸易额,其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金融?;绫┲械?009年,亚太地区更以2.8%的增速引领全球。
全球经济和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已从趋势变为现实,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基于各自国家战略,纷纷出台新的亚太政策框架和战略构想。美国曾提出建立“亚太自贸区”和“亚太民主伙伴关系”,推动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也提出过“大亚洲”构想,力推日美印澳“四国同盟”;印度积极推进“东向战略”,加强同东亚及澳、新等国的关系;俄罗斯亦提出“新东方政策”,加强经济外交,全面恢复和发展同亚太国家的关系,扩大经济合作,并积极推进建立亚太安全机制。
澳大利亚的亚太共同体、日本的东亚共同体也可以看作是其各自地区战略在区域合作中的实现载体。面对各个国家在亚太地区谋篇布局,中国必须基于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积极规划,并适时提出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亚太战略构想,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与国际区域合作切实结合起来,为地区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行动提供全方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