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DI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AFDI动态
简析东亚主要经济体对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反应
一、东亚地区的经济
(一)日韩经受金融?;林卮蚧鳎扒罄┐笸庑枰愿此站?BR> 源于2007年的金融?;蚓迷斐沙林卮蚧鳌H毡竞秃苍獾街卮?。以对外贸易大国日本为例,2008年继1980年后首次出现次贸易逆差,达7253亿日元。2009年,日本经济下滑速度有所减缓,但GDP同比仍然下降6%,再创新低。
韩国2008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均不到1%,这是继韩国2003年第一季度“信用卡危机”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08年11月韩国信息技术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32.3%,是2008年出现同比下降的第三个月。韩国总统李明博雄心勃勃“747”计划严重受挫。 2009年韩国GDP达到1050万亿韩元,比2008年增加了26万亿韩元,但若以美元计价考虑汇率因素后,总额低于2008年的9287亿美元。
日韩受到重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高端部分,金融?;现叵魅趿伺访婪⒋锕蚁颜叨愿叨瞬返墓郝蚰芰Γ跋烊蘸隹诤虶DP增长。因此,恢复和开拓海外市场是其推动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顺利启动,亚太贸易格局开始变化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成为继欧盟、北美自贸区后的第三大区域共同市场。区内人口19亿,经济总量约6万亿美元,贸易额近4.5万亿美元。它的出现,将改变亚太地区的贸易格局。此前,亚太地区最大的经济一化组织是北美自贸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对滞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亚太形成北美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西并存,日韩澳新分布其间的新型结构,重新塑造了亚太地区贸易关系,有利于地区贸易平衡及稳定。
(三)日韩对华经济依存度进一步加大
2010年8月16日,日本官方根据上半年平均汇率,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日本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288万亿美元,低于中国的1.339万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独立经济体。同时,日本二季度出口增加5.9%,增幅比上季度的7%有所放缓,进口实际增加4.3%,增幅比上季度的3%有所扩大,外需对GDP的贡献从0.6%萎缩至0.3%。
2007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同时日本对中国经济依存度持续上升,成为继欧盟、美国后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这一情况进一步加剧,2010年前5个月,东盟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来自东盟的压力日渐加强。
2007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至2009年,中国一直保持着韩国第一大出口地和第一大进口地的地位。相比之下,韩国仅列中国大陆贸易伙伴第6位,排在香港之后,台湾地区之前。
(四)两岸经贸日趋成熟,尚需新的突破
自1991年以来,台湾在大陆投资已经超过1500亿美元。2003年开始,中国大陆超越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台湾地区对大陆及香港地区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至2009年已经达到620亿美元,同期进口额仅为245亿美元。2010年第一季度,台湾对大陆出口达262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量的42.8%。在经济融合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贸易关系急需新的突破,消除关税屏障,降低贸易成本成为两岸共同目标。
(五)中日韩自贸区进展缓慢
中日韩自贸区设想于2002年首次提出,之后7年时间里,三国研究机构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并得出积极结论:中日韩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三国经济增速,其中韩国受益最为明显。然而,三国自贸区建设进程目前仍然停留在学术探讨阶段,距离形成官方草案尚早。主要原因是韩日对中国强大的竞争实力心存疑虑。一是担心来自中国的农产品在关税减免的情况下会强烈冲击本国市场,二是不愿意看到中国高端工业品借道日韩涌入欧美,同时反向从欧美输入高技术,三是日韩及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结构趋同,在关税标准不变的情况下,短时间鲜有竞争优势凸显的对手出现,四是三国政治互信仍有待加强。综上所述,日韩并不急于推动三国自贸区的建立。
二、协议签订对日韩的主要影响
(一)对日韩形成较大心理冲击力
两岸协议签订后,日本媒体随即呼吁政府重新审视自己陷入停滞不前状态的自由贸易协定战略?!度毡揪眯挛拧分赋觯靶椤笔率瞪鲜嵌堑氖赘鲎悦城灾市?,影响深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应对措施。同时,近一半的韩国企业也表示,“协议”将令台湾地区拥有更强的竞争实力,给韩国企业带来强大压力。一项针对韩国两百家大企业、四百家中小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45.6%的企业认为“协议”生效后,韩国企业会受到不利影响。认为对韩国企业有正面作用的不足三成。其中,机械、半导体、纤维、石化、钢铁、造船行业多持有消极看法,而汽车行业相对比较有信心。
实际上,日韩两国起初对“协议”能顺利签署并获通过并未做好心理准备。一方面他们认为两岸关系复杂,在政治、安全互信尚无明确进展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在短时间达成如此重要的经济协议。另一方面,台湾仅列大陆贸易伙伴第7位,在大陆外贸总量中占比较小,远低于日韩。日韩多数人认为,中国大陆将优先考虑中日韩自贸协议。因此,当两岸“协议”签署并获通过后,对日韩两国的心理冲击力要远远大于对实际贸易的冲击力。
(二)对韩日产生较大产业竞争压力
1.将从一定程度上削弱日韩产品竞争力
由于日韩及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结构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即对大陆输出以工业制成品、半成品为主,从大陆输入生产性原材料及加工半成品(用于再出口),因此“协议”令台湾地区较日韩享有更充分的成本竞争优势。以制造业代工为例,企业利率一般在2%-5%左右,关税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盈利和生存。
2.台湾地区扩大对大陆出口,将挤压韩日市场空间
中国大陆拥有尚未完全启动的庞大内需市场,是亚洲经济复苏的强大引擎。在急剧扩大的大陆市场,借助“协议”获得竞争优势的台企能迅速完成产业链的完整布局,扩大对大陆出口,进一步挤压日韩企业的市场份额,迫使后者重新考虑规划对华贸易结构。
(三)加快日韩资本进入台湾地区的速度
在“协议”获签,而中日韩自贸区尚未有明确时间表的情况下,日韩资本有可能大举进军台湾地区,以其为跳板,降低关税成本,提高对华出口份额。与东盟国家不同,台湾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对日韩高端技术具有较强吸纳能力,能够保证合作质量和成效。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估计,日企如果单独赴大陆投资,成功率为68%,如果与台企达成合作伙伴,则可将成功机率提升10个百分点。
三、日韩主要应对措施
(一)韩国
1.认真研究相关条款
“协议”获签后,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迅速分析相关条款及对韩国产生的利弊影响,并于7月22日发布题为《两岸“协议”主要内容与启示》的报告。报告指出,从行业来看,韩国出口规模较大、与台湾竞争较激烈的石化行业,将可能受到最大影响。在“协议”的539项早期收获清单中,与韩对华出口产品重复的共有494项。2009年,此类产品对华出口占比17.9%。此外,对韩影响较大的领域还有钢铁和运输制造行业。
韩国贸易协会则指出,韩台对大陆出口商品中,排名前20位的有14项重叠,主要是半导体、半导体部件、液晶面板、石油化工等产品。目前,大陆对台的塑料和有机化工产品征收6%-12%的关税,“协议”生效后,台湾可享受到大陆零关税优惠,韩企将无法竞争。这种情况还存在于机械、纺织、汽车部件等多个领域,涉及500多种商品,规模高达120亿美元,势必给韩国出口企业带来沉重打击。
2.制定对案
7月29日,韩国贸易协会推出《“协议”和韩国的应对方案》,提出初步应对方案。该方案指出,为避免“协议”给韩国出口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一是应尽快推进中韩自贸区,二是扩大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以应对两岸经济一体化。该协会还特别指出,“协议”距2011年正式生效还有一段时间,韩国政府应抓住机会尽早签署韩中自贸区,以破除困局。在韩国学术界,以外国语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康埈荣为代表建议采取四项措施应对“协议”:一是与台湾竞争,签署韩中自贸区;二是正确认识台湾企业在大陆及国际市场获得的空前发展空间,强化危机意识;三是充分了解中国市场变化,重新检讨对华行销战略,以应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后的新局面;四是加强与台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谋求共同发展。
3.政府高层积极推动中韩自贸区建设进程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指出,因两岸已签署“协议”,韩国必须积极研究推动韩中自贸区,可仿照前者模式,首先统一开放不太敏感的领域,以求务实效果。在朝野上下一致呼吁声中,韩总统李明博已经召开内阁会议要求探讨中韩自贸协定事宜,自贸区建设进程有望加速。
(二)日本
1.对“协议”保持高度关注
在探讨中日韩自贸区的过程中,日本在知识产权及农产品领域与中方存在较大分歧,同时鉴于韩国对华贸易在其出口占比高达24%,日本清楚地认识到韩国对中国经济的高度依存性。因此,日本原希望与韩国先达成自贸区协议,迫使中国让步。然而“协议”的成功签署,瞬间改变了整个格局。日本判断,韩国可能会迅速跟进,先与中方签署自贸区协议,甚至强化与台湾合作,令日本陷于双重不利境地,迫使日本重新修订中国市场战略。
2.提出应对“协议”的数项措施
一是加快中日自贸区谈判进程呼声高涨。日驻华大使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加上“协议”的成功签署,已经令日韩企业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而中韩自贸区谈判即将启动,在此情况下,日本应尽快启动日中自贸区进程。二是加强与台湾企业合作开拓中国市场。鉴于日中自贸区仍是远景预期,同时大陆、台湾地区和日本经济相互依存性较强,因此,日本可假道台湾以合资形式在台建立对大陆出口基地,从而享受“协议”带来的关税优惠。三是重新提出东亚共同体倡议,但强调10+6(中、日、韩、澳、印和新西兰)而非中方坚持的10+3,以弱化“协议”的战略影响。四是叫嚣日美两国尽快与台湾地区签订FTA,以防止后者经济过分依赖大陆。日方认为,“协议”决定了一个中国前提下的特殊关系,是中国通过经济向文化,乃至政治统一的战略首发,日美两国从安全保障的角度出发必须做出积极应对。
3.在对华贸易及投资领域采取更为积极和务实的态度
2010年8月28日,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 在北京举行。日方代表团由外相冈田克也等6名阁僚及3名副大臣率队,总数达120人,为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双方就经济复苏对策、双边合作以及多边合作等三个专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共签署7项合作文件。此次对话举行时机恰在中国二季度GDP超过日本且又大幅增持日本国债之际,而对话规模与成效超前,表明日本已经正视中国在后?;贝云渚没指吹闹匾贫饔?,在贸易及投资领域采取了更为积极和务实的态度,以推进双边经济合作向战略层面持续发展。
四、几点看法
(一)“协议”与中国-东盟自贸区起到了效用叠加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对台湾经济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对外出口决定了其GDP总量和结构。如果不签署“协议”,台企在大陆乃至整个东亚新兴经济体中都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协议”的签署不但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又起到实质上的强化作用。从战略布局上它将台湾地区纳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最前沿,提高了大中华经济圈的总体影响力和结构质量,政治和经济效益空前扩大。
(二)中日韩自贸区困境或有一定程度缓解
“协议”的成功签署令日韩朝野倍感意外,其发酵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在这种压力下,韩日业界要求加速对华自贸区谈判进程的呼声日益升高,长期止步不前的三方自贸区建设进程或有望产生新的局面。但是,我们不能对此抱有过高期望。首先,台湾与日韩在大陆及东亚地区的贸易竞争仍然是战术层面的,其经济总量较小,贸易份额占比并未显现压倒性优势,因此不会对日韩特别是日本产生根本性的战略影响。其次,日韩内部而言,其现实处境和战略出发点是不同的。韩国对华经济依存度略高,与台湾直接竞争面较大,因此韩国在推动自 贸区方面是积极的。同时,韩国并不单方面谋求在东亚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日本与韩国不同,其对华出口以高端为主,台企的替代能力有限。此外,日本致力谋求东亚地区经济的战略主导地位,并以积极态度参与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
(三)日韩针对“协议”的态度凸显了其矛盾心理。
“协议”签署后所形成的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大中华经济圈市场规模巨大,人口达13.6亿,GDP总量超过5.39万亿美元,与中国-东盟自贸区一起重新塑造了东亚地区的经济贸易格局。从区域经济合作及一体化的宏观角度看,该“协议”作为东亚地区的第一个自贸区协议,具有非常强烈的带动作用。有助于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繁荣和地区经济融合。对此,日韩是有所认识的。但是,无论日本还是韩国都有一种矛盾心理,既想受益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但又不希望大中华经济圏发展壮大,使亚洲过度依赖中国,进而削弱日韩的影响力和可能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