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端商务模特预约经纪人_全国空降快餐联系附近快餐小姐_附近女生300米以内约会 _约茶滴滴app

AFDI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AFDI动态

美国拟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分析

      10月23日在韩国庆州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表联合公报,承诺“避免竞相贬值本国货币”,同意尽全力遏止货币贬值战争,化解紧绷经济对峙关系。实际上,当前全球货币市场的混乱状态起源于10月1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的一篇题为《低通胀下货币政策目标及工具》的讲话,他表示:“鉴于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各项政策目标,在条件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可能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随着他暗示将支持新一轮货币刺激政策以抵御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并防止通缩,美联储重启购买国债的计划即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已经毫无悬念,美联储11月3日的会议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面对由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引起的本币对美元升值的趋势,日本、韩国、泰国、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出手干预汇率和资本市场,以货币贬值来增加出口,拉动就业和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多国货币纷纷开展贬值竞赛的同时,人民币却在持续升值。自中国人民银行6月19日宣布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幅已超过2%。
      而与此同时为抵御通胀压力,人民银行自2007年12月之后首次宣布加息,自2010年10月20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 5.31%提高到5.56%。
      面对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面对全球货币争相贬值的新状况,面对人民币巨大的升值压力,究竟如何理解G20最新发表的联合公报,应如何理解美联储的新政策,应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下面就有关情况做简要分析,供参考。
      一、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情况简介
      1.什么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是央行采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当银行利率、贴现率或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零或接近零时,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用于增加经济体中的货币供应。
      “量化”是指“生”出来的钱是定量的,“宽松”是指缓解了银行的压力。不过,另一种解释是,这个名词来自于日语“刺激性货币政策”的表述,该表述使用了“宽松”一词?!傲炕硭伞庇惺彼壮莆坝〕薄?。21世纪初的日本和2008、2009年间处于全球金融?;械拿拦陀⒐荚擞霉庖徽呤侄?。
      2.美国实行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
      GDP、利率、通胀、失业率是伯南克决定是否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四个重要指标。每当这四个指标达到临界值时,“量化宽松”政策就会被启动。2009年金融?;诩洌泵拦妹媪俚谝患径菺DP负增长0.6%,利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0-0.25%,创25年新高的9.6%的失业率和仅为0.4%的通胀率时,美联储第一次启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19个月后,美国经济复苏的情况不容乐观,从这四个指标上看,似乎又一次逼近了这个临界点。2010年二季度增长仅为1.6%,利率依旧保持在0-0.25%的低点,失业率高达9.6%,通胀率为1.1%。
      伯南克说“美国经济增长的步伐仍然太缓慢,就业市场恢复极其缓慢制约了消费开支,企业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大量投资,目前通胀率太低。”,认为美联储到了实行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时候。
      二、全球对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反应
      1.日本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
      10月5日日本央行在利率会议中决定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将利率目标从0.1%下调至0-0.1%区间,并承诺将维持零利率直到物价企稳。同时央行还将创建基金用5万亿日元(约610亿美元)购买日本公债和其他资产,旨在压低长期市场利率降低风险溢价。
      日本央行降息主要出自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日元兑美元处在15年以来的高点,通过降息可以防止日元大幅升值。二是日本经济疲软。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0.1%,增速下滑明显,其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值,而且出口也同样因外部需求不旺而下滑。内忧外困之下,日本央行采取低利息促进消费和出口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此外日本央行9月的货币供应量M2和M3同比分别增长了2.8%和2.1%,广义流动性同比增长2.1%,呈现流动性泛滥的态势。而受此影响,日本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也逼近7年新低。因此有关专家认为“美联储一旦启动量化宽松政策,很容易让日本央行陷入两难,继续跟进宽松将面临国家信誉破产的风险,如果停止跟进,日元对美元的急速上升也会将日本经济推向更深的漩涡?!?BR>      2. 英国货币政策选择艰难
      比日本央行纠结于是否将“量化宽松”进行到底更复杂的是,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了三方博弈的状况中。加息、量化宽松与维持现有政策不变成为了英国央行争论的焦点。
      10月20日,英国央行公布的10月会议记录显示,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以8∶1通过了维持2000亿英镑债券购买规模不变,只有委员普森要求将这一规模扩大至2500亿英镑;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还以8:1通过了维持利率不变,委员森泰斯5次要求将基准利率提高至0.75%。英国央行表示,鉴于委员们对需求前景的看法不一致,央行将借助10月份的通胀报告进行进一步分析。目前英国央行确定的通胀目标为2%,9月英国通胀率为3.1%,连续第7个月高于央行目标。英国首相卡梅伦则更倾向于通过货币政策刺激英国经济,他表示“我是一个财政政策的保守主义者,但又是一个货币政策的激进主义者?!?BR>      3. 欧洲区趋于保守
      至少到目前为止欧洲央行还在坚持越发强硬的立场。一个可能的理由是,欧元区的整体CPI自2009年7月以来一直上行,而核心CPI自2010年夏季起也开始抬头。除应对眼前的通胀压力之外,欧洲央行还开始意识到对于更大的欧洲货币联盟经济体如德国,其政策立场过于软弱。
      另外考虑到在目前经济周期中美国稍稍领先于欧元区,因此欧洲央行目前很有可能采取比美联储更加激进的立场。然而专家认为强硬政策将在未来压抑欧元区的增长前景,造成通缩压力回潮,并引发欧洲央行采取其他落后于形势的政策反应。在美联储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的保守措施,以及各国为争夺出口增长而大打货币战的背景之下,欧元区走出衰退的路径仍不清晰。
      4. 新兴经济体加紧控制流动性
      从2009年开始,巴西雷亚尔和南非兰特对美元已经上涨了37%和36%,在亚洲,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涨幅也达到10%,韩元的涨幅已经超过7.6%,印度卢比一个月的涨幅就接近5%。良好的经济前景和诱人的汇差将新兴市场变成了流动性逐利的战场?!叭惹钡墓秩惹槿眯滦耸谐∪缌俅蟮校羌负踉谕皇笨膛〗袅巳惹氲摹胺拧?。
      10月19日,我国央行在时隔近3年后重启加息工具,将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一天前,巴西政府宣布将固定收益证券的外国投资税由4%提高到6%,这也是巴西政府在14天内再次上调这一税种。泰国政府也宣布将以预扣税的形式对外资投资债券收益按15%收税。在多次出手干预外汇市场之后,韩国央行发布警告称如果外资增长过快,银行将有可能限制外币借贷。印尼政府则强行为外资投资规定了不少于3个月的期限?!白时竟芸卣庖辉谌蚓靡惶寤弊畋恢冈鸬氖侄?,也许成了眼下新兴经济体唯一能自卫的武器?!弊宜怠暗侨绻悴荒茏柚姑涝呷?,任何抵抗都是暂时的?!?BR>      三、几点思考
      1.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预期
      专家认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效果恐难如所愿。
      (1)刺激政策边际效用递减,扩张效果大打折扣。美联储在2009年及2010年初通过“大规模资产收购计划”购买了总计约1.7万亿美元的国债和机构债券,使其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从危机前的约8600亿美元升至目前约2.3万亿美元,而货币乘数却持续收缩。截至2010年7月28日,美国货币乘数为0.851,仅为金融?;?.612的一半,更不及历史高点3.2的三分之一,令货币扩张的效果大打折扣。
      (2)救市政策不对症,治标难治本。由于十年期美国国债利率是按揭贷款利率、公司债利率以及市场利率的基准,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政策,继续购买国债,其直接目标是拉低长期利率,降低金融市场借贷成本,最终目标是刺激消费与投资。事实上,金融?;驼裎;谷蚪鹑谙低辰肴ジ芨嘶?,包括风险利差、流动性利差、市场波动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会上升。实施以避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金融机构被迫启动了去杠杆化的过程,因此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转持债券,特别是美国国债这种安全性较高的资产。
      (3)尽管眼下美国的现状是长期利率已然处于历史低位,甚至仍不断创出新低,但信贷市场却不为所动。银行方面,出于资本充足考虑,惜贷气氛仍然浓重;企业方面,由于消费开支未见明显改观且产能过剩的现象依旧存在,其扩张和借贷的动力都很小,美国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正在不断加大,在财政政策扩张空间受限,“量化宽松”政策效果难如所愿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复苏的局势将相当的被动。
      2.形成目前“全球货币混战”的原因
      (1)从推动实体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角度看,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有着内在的重大缺陷。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浮动汇率或汇率动荡。美元和欧元两大主要货币汇率的动荡,必然带来全球各国货币汇率的动荡。
      (2)国际投机资金量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各国央行“量化宽松”政策释放出过多的流动性。这些钱基本上流向三个方向,一个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近年来一直处于动荡上涨过程中;二是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带来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的飙涨和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三是在全球银行货币体系内流转,自我循环。这些钱在全球市场快速流动是造成汇率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3)新一轮“全球货币混战”加剧,是由美联储宣布实行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引起的。即使美联储不在市场上大量购买债券,发出相关的声明便能对全球的汇率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因为美联储宣布该种政策即是向市场释放出美元走弱的信号,市场预期到美元走弱必将引起本币升值,便造成了各主权货币争相贬值的局面。
      (4)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的持续性、严重性可能远远超过市场预期。实体经济的复苏缓慢给了全球市场巨大的压力,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复苏都非常悲观。美国、日本和欧盟主要经济体还在痛苦的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全球的需求不仅没有增长,而且还在萎缩。面对数量有限的全球需求,各个经济体为了保证甚至增加各自的市场份额,只能让本币贬值,增加出口,从而带动就业。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以弱势美元来支持奥巴马的“出口倍增计划”;欧洲也希望欧元贬值来刺激出口;日本中央银行干脆大规模入市干预,来阻止日元升值。
      3.引起全球新一轮“货币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引起了多国货币争相贬值但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战争”可能性不大。10月23日在韩国庆州举行的G20会谈上,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均发表联合公报,同意尽全力“避免引爆货币贬值战争”,以及全面遏制贸易失衡,并借此化解全球陷入紧绷的经济对峙关系。
      在这份共同声明里,与会各国代表均同意“避免竞相贬值本国货币”,并朝向“更具市场导向的外汇体系”。共同声明指出,与会各国代表同意“贯彻各种政策,以降低过度贸易失衡,并保持经常账户在某种可行的范围内”,借此积极抑制经常账户失衡,并避免各国竞相贬值本国货币。
      专家认为各国在金融和经济体系中相互高度依存,因此针对经济下行风险采取不协调的应对措施,将会给各方带来损害。G20所有成员的承诺将有利于通过协调合作来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的经济增长。
      4.应理性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
      (1)人民币升值不会在短期内对美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比值在2005至2008年其间增加了21%,但美国贸易赤字仍在继续扩大,可见人民币升值不像观点本身那么诱人,并不能立刻解决全球尤其是美国的经济问题。
      中、美并非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国家,他们也只是占有全球生产链中的一部分,许多人们以为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实际上不过是在中国组装而已,尖端配件往往来自于更富裕的国家如韩国,而基本配件则在更贫困的国家,如越南等地制造。只有产品的完全价值才能影响到美中两国之间的贸易赤字,而人民币升值只会影响在中国完成的那部分工作。如果人民币升值充分,将会导致有些工作转移到越南这样的国家,这对缩小美国的整体贸易赤字并没有帮助。
      尽快结束人民币与美元的挂钩对中国和全世界来说都有经济意义。更强势、更有弹性的货币会让中国更容易地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更值钱的人民币同样会提升中国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使制造业领域的过度投资减速并挤压企业利润,以使其经济朝着调整结构扩张内需的方向发展。但不管对中国还是对外界来说,人民币升值都不是万灵丹,中国的经济平衡需要完善和改革各项宏观政策。
      (2)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应持有理性的态度。人民币汇率问题由来已久,本次再度成为热点是由于当前尽管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国际贸易市场的复苏不如经济反弹得快,全球贸易竞争十分激烈,这导致各国摩擦频繁,汇率波动。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中国经济仍达到8.9%的强劲增长,表现相对更为突出,于是各国将焦点集中在中国。
      目前,国际关系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相互协调,汇率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全球市场上美元才是主导货币,但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让美元贬值,这给美元资产持有国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贸易。然而考虑到如果美元长期贬值将最终导致其失去主导货币地位,因此美元贬值也会有一定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