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端商务模特预约经纪人_全国空降快餐联系附近快餐小姐_附近女生300米以内约会 _约茶滴滴app

AFDI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AFDI动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型产业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同时,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新时期,各国正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制高点,发达国家也正在抢占这一制高点。随着经济不断复苏,近年来我国也一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过度依靠资源、能源和劳动投入的经济发展模式。近日,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本文简要分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导向下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容,供参考。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简介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也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与第三次产业革命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强调低能源、低资源和高智力投入的低碳经济。
      (一)基本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专家们普遍认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体现阶段性特征,现阶段应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也有人认为,由于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植根于一些地方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对这些地方经济长远发展有利,也应该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基本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如下主要特点:一是全局性。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每一个产业都有它的重要性,但是不可能均衡发展所有产业,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计民生和未来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业。二是超前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国家战略要求,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先导和示范作用,而且很多是基础性的产业,这些都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跑其他产业。三是动态性。根据现阶段和未来世界经济形势、科技进步和产业格局的变化,必须结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顺序。
      (三)重要意义
      不同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力量,也是未来世界各国主要竞争领域所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是赶上新一轮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世界金融?;谏疃鹊髡罂赡艽呱乱宦挚萍己筒蹈锩鞴谛碌钠鸬闵峡剂司赫?,突出表现是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我国应提早行动,掌握主动权,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规制制定中掌握控制权。只有掌握了规制制定权和技术核心,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其次,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新的产业和技术革命必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就业,丰富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以带动就业为例,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未来三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六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课题组认为,2010年核电投资可以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再次,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以及资源依赖亟需向低碳、高效、高技术密集转变,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带动新的内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提升我国产业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最后能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由新材料、新技术带动的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必须要有支撑其发展的产业链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起到带动作用。
      二、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约因素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攻破技术难题,并经过中试阶段进入规模化生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相比,目前我国在观念、体制机制和投融资体系上均存在很大差距,具体如下:
      (一)“重规模、轻创新”观念亟待澄清
      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相对低成本投入造成了很多企业只注重规模扩张,而忽视自主创新。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即使不投入研发资金和人力,只要扩大规模,也能获得较大的获利空间,缺乏创新动力。虽然我国近年来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由于受发展环境制约、陈旧观念影响和缺乏核心技术,贴牌生产仍然是普遍现象。从我国汽车的“市场换技术”教训看,国内汽车生产厂商一般均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将汽车高端市场拱手让给国外汽车厂商。同时,由于我国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高端制造业发展相对落后,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并不高?;鍪荼澈笫俏颐浅械5木薮笞试春腿肆Τ杀尽?BR>      (二)体制机制障碍尚待破除
      作为一场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势必要求原有的体制机制与之相匹配。如果现有的管理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知识产权?;ぬ逯频忍逯苹票涓锊荒苁视π碌纳Ψ⒄剐枨?,必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多头管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二是技术和经济“两张皮”问题没解决。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缺乏转化创新成果的体制和机制,很多成果被束之高阁,没有形成生产力。三是教育体制不能培育出创新型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各类教育培养的人才总量不断增多,但是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很少,这不能说与现有的教育体制无关。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亟待加强。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有待加强和健全。
     (三)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
      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离不开财政和金融杠杆作用。财政首先应发挥先导作用,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发挥金融市场力量。一是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我国没有完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直接融资比重不高,债券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也不发达。如果不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改革,不断增强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将不利于完善资本市场,也将不利于市场监管,维护资本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二是风险投资潜力还有待挖掘。我国正在逐步地形成包括信贷市场、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方面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依托科技金融体系各方面的协同配合,风险投资应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一支力量。三是产融结合的支撑体系不够完善。一方面是中央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为核心的“国家队”支持的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了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资金短缺造成的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和后劲不足。关键原因是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支持,如创业风险投资、场外交易等不发达,产业和金融结合的融资体系急需健全完善。
      三、历史表明抢占新兴科技和产业制高点非常关键
      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史昭示我们,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转折时期,占据制高点的国家一定能够提高生产率,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增强综合国力。
      (一)有效的竞争政策是基础
      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巴里?艾森格林近期撰文指出,美国将要患“英国病”,衰落的征兆十分明显。大权滥用、政治两极分化,以及耗费巨大的金融危机,都沉重地压在经济上。他用“二战”后的英国和如今的美国作对比,分析了“英国病”的病根。他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分析认为,“英国病”的本质是内斗严重,政治难以控制,政策反复无常,没有设立有效的竞争政策,经济不稳定。他认为,英国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旧工业向现代部门转换的动作迟缓,这阻碍了大规模生产方法的采用。英国失败的特别之处是,它没能将这些19世纪旧工业转换成20世纪新工业。英国缺乏技术进步性的原因有四种解释。第一种普遍接受的解释是,英国文化排斥勤勉和创新。在英国现代化的长河中,勤勉的人都被纳入统治集团。从19世纪中叶开始,最出色的人才都投身政治,而非商业。从商店中提拔上来的企业经理人,据说只是二流货。实际上,这个所谓的英国衰落的解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并没有系统性的证据证明英国的经理人低人一等。第二种普遍认可的解释是教育系统。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始建于工业时代之前很久,造就了显赫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却没有多少科学家和工程师。第三种观点认为,金融系统缺乏作用。英国的银行成长于19世纪初,当时工业的资本需求不大,主要是为外贸而非国内投资融资,这也使得需要资本的工业难以成长。实际上,说英国青睐外贸甚于国内投资的实际证据也十分薄弱。
      最具说服力的解释不是以上三种,而是认为没能设立有效的竞争政策是“英国病”的根源。为应对1929年的需求崩溃,英国设立起关税壁垒。没有了国外竞争,工业变得臃肿和缺乏竞争力?!岸健敝?,工党和劳动党轮番执政,导致政策不断收放,增加了不确定性,产生了长期财政问题。英国没能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⒘岬恼?。其政党并未共同努力解决经济问题,而是仍然互相掣肘。简言之,英国的失败在于政治,而非经济。
      (二)培育多种创新主体是动力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多学科的集成创新,需要各种科学与技术高度交融,需要最新科学发现和大型复杂技术设施,以及社会化、国际化的科学创新体系,而且具有不确定性,创新成本很高,因此个体力量几乎无法完成,必须依靠国家意志和政府力量。但是,这并不否定激发市场中多种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发达、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有利于培育多种创新主体。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过程必须遵循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从无序到有序,从自组织到政府的必要引导,最后到系统的整体性逐步加强。发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自发调节是共生、互补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不同阶段,国家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也不同。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创新系统中国家作用的发挥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的职能从直接组织创新项目、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为主转变到以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为主。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其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政府在推动创新的进程中发挥了更为直接的作用。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完全依靠“国家队”,也应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韩国和日本经济起飞的经验表明,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作用非常关键。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始终是必要的,但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法。政府在市场机制下的作用关键点是创新的市场失效点和系统失效点。政府将从以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及提供服务为主,以多种方式扶持、引导技术创新,让多种创新主体发挥积极性。
      (三)抓住历史机遇尤为重要
      很多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和战略竞争的关键时期变压力为动力,抓住了发展的有利时机?!岸健币郧?,美国的大部分基础科学是从欧洲输入的很多技术不是从国外购买,就是以其他地方的研究作为基础?!岸健焙?,迫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竞争压力,也为了适应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要求,美国联邦政府积极支持科技发展,发挥了根本作用,实现了实质性转变。和平时期,科学进步并不是受到内在因素的限制,而是受到外在的经济和政治因素的限制。战争和军备竞赛对美国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起了极大刺激作用。美国抓住两大阵营竞争的关键时期,实现军事生产实力世界第一。即使是在战时,很多军事产品也由民营企业生产,最后由政府采购,保证了军品的质量。如今,美国很多民营军工企业在生产军事产品的同时,也提供大量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
      四、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开放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新的革命,应从调结构、促发展和惠民生的战略高度加以领会并贯彻落实。要以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契机,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要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行政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线,社会体制改革要适应公共需求变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终极目标。与此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深国际市场合作,变“引资”为“引智”,注意高端人才和技术引进。助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们应做到:一是深刻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掘市场、产品、技术、就业和效率等方面潜力的全新革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可持续的、长期的。切不可有追求“短、平、快”的盲目思想,应树立“稳健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二是科学制定并落实产业发展规划。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选择和发展每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产业发展的基础出发,瞄准世界先进目标,制定出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三是高度重视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要防止依靠规模扩展、重复投入造成的产能过剩,推动兼并重组,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竞争性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才是技术创新基础性的条件。依靠价格信号而不是政府指令引导企业资源配置,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主体,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盈利激励。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消除体制性障碍,从根本上推动经济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改变我国行政主导资本市场发展的格局,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挂忧抗屎献鳎胂冉募际鹾凸芾砭橐约胺缦胀蹲?。五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具有外部性的公共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实施功能性产业政策,弥补市场机制的部分缺陷,让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改变过去直接由政府组织科学技术攻关和新技术商品化转化的做法。少数重点赶超项目可以通过政府的“国家队”实现,普遍技术进步的有效路径还是要依靠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竞争机制实现。要实现普遍的“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最终必须依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干预的市场机制。六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实现包容性增长,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公共服务的再分配功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包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继续      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尤其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环境和激励机制,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完善投融资体系,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被投资者热捧,有望成为“下一个四万亿”。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推动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财政和金融互动,协同提供充足的资金。一是构建财税激励的长效机制。很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通过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激励拉动新兴产业需求。例如,为了推广节能环保产品,美国对达到“能源之星”标准的节能洗衣机每台补贴75美元,电冰箱75~125美元。日本也有类似政策。今后,我国应更好地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重点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同时,切实完善财税激励政策,针对产业的具体特征,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手段。二是完善资本市场。具体而言,主要的突破点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开资本市场,同时加强监管,防范资本市场动荡;银行信贷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鼓励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探索知识产权质押,积极推行质押信贷新模式;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试点工作,发展科技金融。三是财政与金融政策工具相互配合。财政政策要发挥引导作用。同时,要更多地通过完善金融政策,有重点地支持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两个政策工具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三)创新教育体系,积累人力资本
      为了培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有关部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在高校新设置140个本科专业。2009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现有人力资本质量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还有一定距离。今后应重点完善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