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端商务模特预约经纪人_全国空降快餐联系附近快餐小姐_附近女生300米以内约会 _约茶滴滴app

AFDI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AFDI动态

对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几点思考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7月份 CPI同比上涨6.5%,涨幅创三年来新高,通胀压力依然很大。7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就继续做好经济工作提出六点意见,强调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密切观察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的走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放在工作重点的首要位置。管理通胀预期无疑将是中国经济贯穿2011年全年的头等大事。如何看待当前物价过快上涨的形势,有效管理较高的通胀预期,我们对近期物价上涨的走势以及如何有效管理通胀预期做了相关思考,供参考。
      一、近期物价走势
      2011年以来物价持续高位运行,二季度以来屡创新高。继6月份CPI同比上涨6.4%创下新高后,7月份CPI同比上涨6.5%,走势超出市场预期,再创新高。其中,城市上涨6.2%,农村上涨7.1%;食品价格上涨14.8%,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7月份CPI环比上涨0.5%。其中,城市上涨0.5%,农村上涨0.5%;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
      从分类数据看,食品价格仍然是推动7月份CPI上涨的主要因素,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2.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4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3.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2.08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由于食品价格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食品价格快速上涨不但加重城乡居民生活负担,还易引发社会的通胀预期。
      7月份PPI同比上涨7.5%,走势超出市场预期。今年以来,PPI同比增速一直维持在7%左右的高位。一般来说,PPI持续高位运行将会助推未来CPI走势,因此,短期内物价上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2010年三季度以来,CPI指数连续12个月超过3%的通胀警戒线,通胀压力较大,2011年全年将CPI控制在5%以内的任务相当艰巨。央行6月20日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的准备金率上调了0.5个百分点,调整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创下了21.5%的历史高位。当前CPI和PPI已经触发了强烈的加息预期,但是受上周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影响,市场普遍判断这可能导致央行推迟加息。
      二、可能的原因
      1、前期货币供给增长过快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夜凳┝肆侥晁耐蛞诘木么碳ぜ苹褪识瓤硭傻幕醣艺?,货币供应量的迅速扩张拉动国内资产和商品价格持续攀升。
      通常,人们用广义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M2/GDP)比例来说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量化比例关系。一般而言,M2/GDP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央行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的M2余额为1.53万亿元,2010年年末已经达到72.58万亿元。20年间,广义货币增长了46.44倍。2010年底,中国GDP总额为39万亿余元,是1978年的109倍;而同期的M2从1978年到2010年底,增加了842倍?;醣艺呶被嵛崩畹究淌诒硎?,美元的M2占美国GDP的比重只有65%,日元的M2占日本GDP的比重也不过110%,而我国则高达170%。
      7月12日,央行发布了《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所上升,规模达4.17万亿,反映出中国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通胀压力。截至2011年6月末,广义货币余额(M2)78.08万亿,同比增长15.9%。
      2、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金融?;性馐芙洗蟪寤?,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范围内货币条件宽松,这一方面导致大量资金流向基本面相对稳健的新兴市场国家,加剧了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另一方面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加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造成工业产品成本大幅上升,推动了国内总体物价水平上涨。
      3、货币发行机制不健全,经济发展模式失衡
      近年来,外汇占款迅速增加逐步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中央银行虽然通过大量发行央票回收基础货币,但依然无法摆脱流动性充裕的局面。
      5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表示,流动性的最大来源是外汇占款。“双顺差积累的这些外汇(占款),占最近十年投放的基础货币量远远大于100%?!彼赋?,目前央行已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手段,回收了80%左右的由于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由于多年来奉行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我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这大约相当于向市场投放了20万亿左右的外汇占款,央行在回收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由于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正日益失去其自主性,即不再是依据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投放货币,而是成为美元本位的人民币货币发行机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推出了一系列“保增长、调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两年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以来,投资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中的比例继续提高,取得了经济增长的数据的同时,也带来了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激增等宏观经济风险,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此外,还有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人口红利变化、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理顺等因素。
      通胀不仅是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同时还可能是个政治问题。通常情况下,高通胀很可能令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三、国际经验——管理通胀预期的锚机制
      通货膨胀预期既有可能理性也有可能非理性,如不能妥善应对,都会引发实际通货膨胀。从国际经验来看,控制通货膨胀的最好方式就是锚定通货膨胀预期。
      把保持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的长期目标,已形成广泛共识。保持物价稳定或者追求较低和稳定的通胀率需要有一个名义锚——政策制定者为降低价格水平而选择的一个名义变量。国际上有三种锚定通货膨胀预期的制度:汇率目标制、货币供应量目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
      1、汇率目标制
      该方法已被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采用。它通常指的是将本国货币与某种商品或低通胀大国的货币挂钩,或者采取爬行盯住汇率制。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和英国均将本国货币与德国马克挂钩,较为成功地稳定了物价水平。另外,阿根廷按照其《汇兑法》,实行本国货币与美元的1:1固定汇率,成功地遏制了该国1989-1990年的恶性通货膨胀。采用汇率目标制应对通货膨胀有三方面优点:(1)锚定了国际贸易商品的通货膨胀率;(2)提升了中央银行的信誉;(3)自动缓解了时间不一致的问题?;懵誓勘曛萍虻ヒ仔?,易于被大众理解?;懵誓勘曛频娜钡闶巧ナЯ吮竟醣艺叩淖灾魅?,容易受到来自所盯住货币发行国的各种投机性冲击。
      2、货币供应量目标制
      上世纪80和90年代,这种方法在德国、瑞士、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工业化国家的成功运用,使其一度非常流行。目前它仍然影响着欧洲中央银行的策略选择。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公布货币供应量的年度增长目标来稳定物价,其前提假设是控制住货币供应量增长就可以控制通胀水平。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相关数据容易获得,只需对实际经济走势、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基础货币乘数做出合理假设即可。同时,这种方法也对财政政策施加了一些限制,因为它杜绝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可能性。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使得控制通货膨胀预期更为困难,这是因为引入中间目标会使中央银行的任务更为复杂,也给评估货币政策的绩效增加了难度。二是这种方法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央银行能否完全控制名义货币供应量,还依赖于一国货币增长与名义收入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是否稳定。实际上除了少数信誉度较高的中央银行外,大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难以实现既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这就使人对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在中央银行信誉较低的国家就更是如此。
      3、通货膨胀目标制
      最初通货膨胀目标制仅在发达经济体采用,然而近年来,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采取这种制度。新西兰是第一个正式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1989年,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运用促使新西兰通过了新的《中央银行法》,而这一法律的通过使得新西兰储备银行成为工业化国家中独立性最高的中央银行之一。根据新的《中央银行法》,新西兰储备银行的唯一政策目标就是保持物价稳定,要求财政部部长与央行行长定期磋商,公布他们达成的有关政策目标协议,以作为评估货币政策绩效的依据。这些协议明确规定了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区间和实现该目标的期限。随后,加拿大、以色列、英国、瑞典和芬兰等国先后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目前国际上共有14个工业化国家以及15个新兴经济体采用这一制度。
      与没有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相比,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可以更好地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如何使该方法适应新兴市场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环境;二是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总体框架下,如何更好地应对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特别是资产价格的波动。
      从亚洲的经验来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效果还不明显。韩国、菲律宾和泰国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后通货膨胀水平明显下降,而印度尼西亚虽然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但仍然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新加坡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通胀目标,却有更为稳定的通货膨胀趋势。
      四、几点想法
      1、短期内,执行好“宽财政、紧货币”的调控政策,同时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其他调控政策的协调
      货币政策方面应增强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好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操作工具,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水平上。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则有助于提高央行的信誉和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能力。
      我国CPI指数中食品价格占有一定比重,食品价格的变动对物价总体水平变动具有重要作用。粮食价格的变动例如自然因素等造成的减产也可引发市场供需不平衡,进而助推CPI走高。我国历次通胀都伴随着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应重视稳定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工作??尚械陌旆ㄖ饕校菏实痹黾恿甘炒⒈浮⑻岣吡甘呈展杭鄹?、适度利用国际市场、推进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建立规模合理的能源储备以缓解能源价格的输入型风险。
      2、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供应量的投放机制
      央行应公布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及通胀率调控目标。规模空前的货币扩张是中国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制定和公布一个适当的通货膨胀率目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实证分析表明,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社会融资总量与主要经济指标相互关系更紧密,与GDP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应不断完善金融统计制度,加强中央银行与各金融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协调配合,完善社会融资总量指标作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以社会融资总量为调控目标的调控体系。
      当前,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增量的比例过高,已成为我国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应积极化解外汇储备过高的风险,建立和完善藏汇于民的机制??尚械陌旆ㄓ校涸黾油饣愦⒈钢谢平鸫⒈傅谋壤?,用外汇储备投资国外的资源性产品,磋商扩大进口国外高技术产品的范围和比例,扩大投资境外企业和证券资产的渠道和规模。同时应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逐步完善汇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减轻外汇占款的投放压力。
      3、强化通货膨胀目标制
      为货币政策设定一个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有利于中央银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目标制兼具规则和相机抉择的优点,历史和经验证明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有效地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从而达到稳定价格总水平的作用。我国应考虑引入通胀目标制的一些要素,例如,央行应与国务院共同公布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并承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期限,并在执行过程中强化央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
      我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理论上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只有“防通胀、保增长”,但在现实中货币政策往往承担了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政策目标。这些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矛盾,难以同时实现。因此,宏观调控决策中,应在各目标间做出权衡,以更好地平衡各政策目标。
      例如政策目标中,防通胀与保增长本身就是难以同时实现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在通胀率较高时也可以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一般而言,失业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与通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因此,理论上而言,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难以同时实现的,若为了降低通胀率必须做出权衡,即适当为经济增长降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放弃单纯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4、适时推进利率市场化
      当前,上调存准率的空间已然不大,央票对冲的成本也越来越高。2011年以来央行已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月份上调准备金率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中长期来看,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边际效用日益减小、公开市场操作的空间越来越窄、对冲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应重视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适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处于负利率时代。2011年7月7日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之后,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调高为3.5%,仍远落后于6月份CPI6.4%这一历史高位,真实利率仍未“转正”,负利率的现象一直未能有效扭转,直接导致居民存款“搬家”,居民转而寻求收益率更高的投资对象,炒作现象盛行。负利率的实质是居民补贴企业和国家,结果是加大了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加剧。
      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放开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2004年10月利率政策调整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并未同步推进。当前市场环境下,应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并有步骤、有节奏地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各宏观调控部门要为金融机构实现预算硬约束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提供正向激励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并考虑好与其他领域改革的进程相协调,整体有序推进。
      5、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处于负利率时代,真实利率为负的现象未能有效扭转;人民币低估近年来得到了校正但仍未到位,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有待完善;总体上宏观经济结构失衡,表现为消费、投资和出口部门的比例尚不协调,亟待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三方面是造成当前通胀率较高和资产泡沫风险深层次的体制原因。因此,应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权衡好“保增长、转方式、防通胀”三大政策目标权重,积极探索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